干细胞解决身体内沉默的“杀手”
慢性炎症作为一种沉默的“杀手”,它在体内数十年而无任何症状,可以在灾难性疾病的爆发前难以觉察,也不引起看得见的外部疾患。
“炎症”是我们祖先对很多疾病的统称。免疫学提示人们炎症所表现出来的“红,肿,热”的现象,其实是由各类炎症因子所引起的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以及免疫细胞向感染组织组织渗透的结果。
近年来,因为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生存环境的改变,我国各类炎症性疾病发病率持续走高,全国慢性咽炎鼻炎发病率高达87.3%;慢性胃炎发病率30%;慢性肾脏病发病率达11%,且呈上升趋势。炎症是身体应对损伤与感染的第一反应,急性炎症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功能。炎症所带来的暂时不适与肿胀,会让大量的免疫细胞快速移动到需要它们消灭所有入侵的微生物并开始愈合的区域。
如果炎症是慢性时会发生什么?
慢性炎症倾向于全身性的,并且会导致关节僵硬与整体肌肉疼痛。最严重的情况下,慢性炎症会导致心脏病与胰岛素抵抗。大多数的退行性疾病,甚至癌症都是由慢性炎症驱动。慢性炎症意味着身体某些功能的损伤,也意味着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加大。
炎症距离癌症到底有多远?
医学上,癌症,是指恶性的肿瘤;炎症,是指机体对组织细胞损伤的反应。表面上看,两者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不过,大量的研究表明:
●大约1/5的癌症患者有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4/5的癌症患者找不到慢性炎症背景,然而,其癌症组织内也有炎细胞浸润。
已有相关研究表面,宫颈癌与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相关,肝癌与肝炎病毒感染相关。 所以,让身体远离炎症很重要。
炎症是把双刃剑
为了使机体保持在一种健康的生理状态,免疫系统每天进行各种内部清理工作。这种状态被称为“机体平衡”状态(Homeostasis)。很明显,
无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炎症”的发生都是对机体“平衡”状态的破坏。
炎症本身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免疫性防御机能,但是不必要、长期、过剩的慢性炎症反应,将造成脏器功能损伤。
很多情况,疾病并没有能够得到治疗而仅仅是得到某种层度的控制,因此造成一种长期存在的炎症状态,此种情况称之为“慢性炎症”。慢性炎症与很多疾病的发生或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病理学者Gerrity等最初于1979年使用动物动脉硬化模型,发现动脉硬化形成的初期病理变化是炎症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黏附在血管内皮,从而奠定了动脉硬化炎症学说的根基。
已有研究证实,动脉硬化等慢性病的产生乃至衰老以及寿命密切相关,所以,伴随着动脉硬化炎症学说的确立(1999年)之后,涌现出大量慢性炎症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相关研究,结果几乎一致地揭示了,分析人体内慢性炎症水平相对精确地预测了这些慢性疾病 的发生、发展和恶化。
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 Rudolf Virchow(鲁道夫·魏尔啸)在肿瘤组织中观察到了浸润的白细胞,据此首次提出了炎症与肿瘤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的观点,认为肿瘤起源于慢性炎症
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各种炎症因素通过参与、改变微环境的形成影响肿瘤的发生与转移。
还有什么疾病与炎症相关?
事实上,炎症反应的出现应该是一件好事,它代表着我们的免疫系统在正常工作。但是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却可能成为很多身体及精神疾病的根源。
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临床结果表明,抗炎药卡纳单抗(Canakinumab)可以降低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这项包含了10061例本的III期临床试验首次证实,150毫克剂量的卡纳单抗可将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降低15%。研究人员进一步的试验结果表明,卡纳单抗使肺癌死亡率下降了77%,关节炎和痛风的发病率也显著下降。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怀疑炎症在心血管疾病中起作用。当时的普遍观念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循环脂肪(包括胆固醇)在患者的动脉中积聚导致的,但没有人知道斑块形成的原因或方式。
利比认为,当胆固醇和细菌在血液循环中引起任何问题时,免疫系统会招募白细胞。而血管内皮细胞上天然存在的黏附分子,可以吸引这些白细胞并将其粘在动脉内层的内皮上。炎症细胞的局部聚集和富含脂肪的碎片堆积形成了阻塞动脉中的斑块,可以说这些斑块本身,就是慢性炎症反应的产物
除此之外,许多看似与炎症没什么关系的健康问题,也透露出越来越多与炎症的相关性: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很多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癌症、关节炎、哮喘、痛风、贫血、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糖尿病和抑郁症等,确实都与低度慢性炎症有关。
慢性炎症还和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有关。持续的炎症对大脑的影响主要导致情绪低落、缺乏快感及无法体验快乐。《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约有1/3的抑郁症患者血液中有较高水平的炎症标志物。因此,研究炎症如何影响抑郁,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好的抑郁症治疗方式。
如何解决慢性炎症?
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好处多多,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在于,人们因食物短缺而演化的喜好和这些健康习惯相悖。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却无法付诸行动。比如说,人类天生就喜欢含糖、盐和脂肪的食物,很难抗拒这些食物的诱惑。
因此很多时候,定期筛查体内炎症水平,是预防疾病、提早监测和了解体内免疫状态的简单手段之一。如果发现体内存在炎症,请不要简单粗暴的吃消炎药,要找到诱发炎症的真正原因,才是良策,譬如调整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的多样化,以及适当的运动等。
一些慢性炎症也有望用干细胞来缓解,近年已有多项研究初步揭示,干细胞可有效减轻损伤脏器的炎症反应程度, 有利于组织向再生修复发展。
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先天性低免疫原性,通过直接接触,分泌可溶性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可发挥免疫调节的功能。此外,还可趋向定位于炎症部位,调控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早在2018年初,《Nature》子刊上便有研究显示,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抗炎因子(CD200)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度表达,不仅抑制了促炎因子的生成,同时还会增加抗炎反应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的形成,从而发挥疾病治疗的作用。
近年来,干细胞已被应用至多种炎症性疾病的人体治疗研究中,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心肌病、胰腺炎等等,并取得了初步的疗效